钛合金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钛合金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第9章明朝抗倭名将小传1-【xinwen】

发布时间:2021-10-11 11:06:16 阅读: 来源:钛合金厂家

在明朝200年的抗倭斗争中,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抗倭将领,如、谭纶、俞大猷、卢镗、汤克宽、朱纨、王、张经、胡宗宪、王崇古、张元勋、彭荩臣、彭翼南、瓦氏夫人、邓子龙等,他们指挥和参与了许多重要战斗,为战胜倭寇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一、张经

张经,字廷彝,号半洲,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,生于弘治五年(1492年),卒于嘉靖三四十年(1555年),其人状貌魁伟,有文武才。起初冒用蔡姓, 很久之后才复用张姓。正德十二年(1517年)进士,在嘉兴任知县。嘉靖四年(1525年),被召到朝廷封为吏科给事中,历官官科都给事中,由于多次论说 弹劾他人的言行,言官便指责他是桂萼等人的同党,而吏部则说他行为端正,不要问他的罪。后来,张经又被提升为太仆少卿,历有副都御史,协助处理院事。

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张经任兵部右侍郎,总督两广军务。当时,断藤峡贼侯公丁占据弩滩搞叛乱。张经和御史邹尧臣等人定计,以军事托付副使翁万达,诱捕侯公丁。参议田汝成提议乘势进行讨伐。于是命令副总兵张经带领3万人作为左军,由翁万达做监军,指挥

王良辅等六将分六道会集南宁,都指挥高乾带领6000人为右军,由副使梁廷振为监军,指挥马文杰等四位将领分四道会集到宾州,抵达贼巢进行夹击。

看到明军多面进攻,倭贼从林峒向东跑,王良辅等半路拦击,敌贼无法再向东逃跑,只得改向西跑,被斩杀的敌贼达1200余人。向东跑的那部分逃到罗运山, 翁万达等人挥师攻击他们。田汝成命令右军沿江向东,绕到敌人背后。但是敌贼砍巨木阻塞隘口,布下蒺藜竹签,埋伏机弩毒镖,悬挂石头树杪,要是看到明军过来 就摇树枝,让石头掉下来,砸到明军的头上。由于明军准备用计破敌,右军也错过了最好的进攻时机,让部分倭贼得以逃跑。

这一战,张经等人共俘虏敌人450人,招降2900多人。居住在罗运的本地人说,祖辈居住罗运有8世了,没有听说官军到过该地。罗运的老百姓对明军当然是感激不尽。

参议田汝成立即向皇帝奏闻捷报。由于抗倭有功,皇帝命令,晋升张经为左侍郎,加俸禄一级。不久后,张经与毛伯温定计,抚定安南,再次被朝廷晋升为右都御 史。平定思恩土司和琼州黎部,升为兵部尚书。副使张瑶等人讨伐马平瑶屡次战败,嘉靖皇帝将张瑶等人问罪,而宽免了张经。给事中周怡因此事而大做文章,弹劾 张经,张经也非常识时务,乞求皇帝罢去官职,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。

不久后,从家乡传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,张经于是请假回家奔丧。服丧期满后,他又被朝廷起用为三边总督。但是张经还没有到职,给事中刘起宗就向朝廷告状,说张经在两广克扣饷银,才取消前项任命。

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任南京户部尚书,后改兵部。第二年五月,明朝廷考虑到沿海地区倭寇越来越猖獗,于是准备设立总督大臣,并认为张经是最合适的 人选。朝廷下了一道命令,命令张经不解除兵部职务,总督江南、江北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、湖广诸军,相机处置方便行事。张经征两广狼兵、士兵听用。这年的十 一月,嘉靖皇帝采用兵科的话,改任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,专门办理讨贼这件事。当时倭寇2万多人占据了柘林川沙洼,他们的同党正接踵而来。张经每天 选将练兵,计划捣毁敌巢。因为江、浙、山东的兵战斗是屡战屡败,张经知道只有靠狼土兵才能取得胜利,于是他准备等狼土兵到达后用他们出战。嘉靖三十四年 (1555年)三月,田州瓦氏兵先到达,他们想速战速决,但张经不同意。后来,东兰诸兵相继到达。张经将瓦氏兵划到总兵官俞大猷那里,将东兰、那地、南丹 兵隶属于游击邹继芳,将归顺及思恩、东莞兵隶属参将汤克宽,分别屯驻在金山卫、闵港、乍浦,牵制敌贼三面,以等待永顺、保靖兵来聚集。正巧此时侍郎赵文华 因祭海到达了这里,与浙江巡按胡宗宪一起,多次催促张经进兵。张经却说:“敌贼狡猾而且人多,待到永、保之兵到达后夹攻,才是万全之策。”赵文华再三说 服,张经执守皇帝授予给他的灵活处置之权而不听他的。赵文华心里十分不痛快,于是秘密将此事向皇帝打小报告,说张经糜饷殃民,害怕敌贼而失去军机,想等敌 人抢足东西逃跑后,剿敌余寇报功,应当立即整治他,以解除东南的大祸。皇帝不敢肯定赵文华的话,于是就问严嵩,严嵩的回答和赵文华所说的一样,并且说苏、 松人怨恨张经。皇帝十分气愤,立即下诏逮捕张经。

其实,张经的决策十分正确。正在赵文华拜疏的时候,永、保兵已经到达了目的地,这一 天就有石塘湾的胜利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五月初一,倭寇突然进入嘉兴,张经派遣参将卢镗督保靖兵增援,让俞大猷督永顺兵从泖湖趋向平望,让汤克宽 带领船只从中路攻击,在王江泾合战,歼灭敌人1900多人,烧死溺死的人很多。张经从兵事兴起以来可以称得上是战功第一。给事中李用敬、阎望云等人说: “王师大捷,倭军的勇气被夺,不宜易换将帅。”嘉靖皇帝听后,大怒说:“张经对朝欺诞不忠,听到赵文华弹劾,才进行一战。李用敬等人是他的奸党。”于是, 皇帝命令,将李用敬等人在朝廷上用杖拷打,每人50杖,并被贬斥为平民老百姓。

不过后来嘉靖皇帝对此事感觉到怀疑,就询问严嵩。严嵩 说:“徐阶、李本江是浙江人,都说张经养寇不成。赵文华、胡宗宪合谋进剿敌寇,张经是冒他们的功。”严嵩还极力说赵文华、胡宗宪二人对朝廷和皇帝是忠戾 的。听严嵩这么一说,皇帝再也没有什么怀疑了。不久后,张经到达北京,向皇帝详细地说出了进兵的来龙去脉,并且说:“我任总督半年,前后俘歼敌5000, 请求据情减罪。”但是嘉靖皇帝没有采纳他的话,执意将他判处死罪拘囚在监狱中。

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十月,一代名将张经与巡抚李天宠一同被斩首。朝中良臣们无不为张经的被斩而痛惜。

张经文韬武略,著有《半洲诗集》传世。由于张经战功显赫,清廉刚正,乡人感念其忠勇,遂将其居住地更名为“半洲街”,至今沿用不辍,并于洪塘山下建祠追 记。该祠始建于明二十八年(1600年),清、间屡有重修。现今祠堂仍遗留了旧时风貌,风火墙建筑形式,由祠厅、文昌阁、门廊、前后天井组成 一个建筑群,占地面积592平方米。其墓葬在洪山桥原厝村黄店山。

二、朱纨

朱纨,字子纯,号秋崖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,生于弘治七年(1494年),卒于嘉靖二十八年(

1549)。正德十六年(1521年)进士,当时封官景州(治今河北景县)知府,不久后又调到了开州。嘉靖年间初期,他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。后来又历任 过四川兵备副使。与副总兵何卿共同平定了深沟各砦番。第五次任职的时候,朱纨已经升为广东左布政使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九月,他又升任右副御史, 巡抚南、赣地区。第二年七月,由于倭寇大量出现,朝廷任命他任提督浙、闽海防军务的职务,主要负责巡抚浙江。由于朱纨为人正直,敢作敢当,所以深得人们的 喜爱和欢迎。

明朝自从实行海禁制度后,下了规定,不允许任何船只入海,就是片板都不行。但是朝廷这种不太明智的做法只是暂时让沿海平 静了一会儿,但不管是中国,还是日本,人们得生活,要生活就得与其他国家有贸易往来。承平日久,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憋不住了,特别是日本商人和欧洲各国的 商人一直在中国沿海徘徊,等待着时机。由于中国商人一心想着发财,于是擅自出入海,勾结正在海上徘徊的倭人。

在这个时期,福建人李光 头、歙人许栋这二位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奸占据了宁波的双屿,成为了这个地方的统治者,掌管着这个地方的土地和人们。在这附近,有钱有势的人家都维护和 支持他们,巴不得与他们攀上关系。特别是在当时的情况下,漳、泉地区这种家庭相比之多,他们都争着与他们家族通婚,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。特别是李光头、 许栋等人还以假借济渡的名义,制造双桅大船,运载禁运物资。即使如此,明朝地方官员看了也不敢多问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由于有的人欠了倭寇的债,许栋等人就引诱他们攻打抢劫。欠债的人也玩起心眼,威胁他们说,明军要逮捕驱逐你们,并有意识地泄露出征时间让他们离去,期望改日再偿还。可是到期后,这些人还像以前一样欠债不还。

在这种情况之下,倭寇与这些人结下了仇恨。为了争取在中国沿海的地位,谋得立足之地,他们更加与许栋等人合作起来。

而此时,浙江、福建海防长久毁坏,战船、哨船原来有10艘的现在顶多只剩下一两艘了,漳、泉巡检司弓箭兵旧额2500多人,现在只有千把人了。倭寇抢劫总是得心应手,于是更加无所顾忌,来进行抢掠的接踵不断。

朱纨巡视海道,他认为不革除渡船,海道就不能清理,不严保甲则海防不可能得到恢复,上疏皇帝列举了诸多具体情况。嘉靖皇帝认为朱纨说得在理,于是下令让他整饬海防,抗击倭寇。

从此,浙江、福建沿海的军民在朱纨的领导下开始革渡船,严保甲、搜捕奸民。但是朱纨在整饬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:福建人本来就是靠海吃海,他 们的经济收入都是靠海来维持的,而突然让他们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,这无疑断了他们的生路,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是士大夫之家,也感觉不便,想阻止破坏这种制 度。特别是覆鼎山一带,这里引起了较大的叛乱。

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,朱纨命令军队进攻双屿,对李光头、许栋等贼人进行打击,为了不让敌贼逃走,他命令副使柯乔、都指挥黎秀分别驻扎在漳、泉、福宁等地进行堵截,都司卢镗则率领福清的兵士从海门进入。

但是日本的贡使周良则违背旧约,率领600人的船队先期到达中国沿海。当时虽然许多官员纷纷进言,说要完全拒绝日本贡使的贡品,并遣送他们回国。但朱纨 认为,那样只会对情况进行恶化,于是对日本这种违背常规的做法进行了灵活处理。朱纨没有完全回绝日本贡使,而是召集了一个会议,在会上朱纨要周良自我表 明,并且保证下不为例。随后,朱纨又命人登记了他们的船只,将周良引进宁波的宾馆。

而此时,李光头、许栋之流却向朝廷投书,说朱纨勾结倭寇,想激起朝廷对他的不满,但是这些朱纨早就有所准备,使他们的诡计没有得逞。

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四月,卢镗在九山洋遇到敌贼,他率领军队英勇奋战,俘虏了日本国人天稽,在这次战斗中,汉奸许栋也被卢镗擒住。许栋的同党王 直等人收集余下的兵士逃走。为了不让倭贼再来双屿,卢镗率军队筑塞了双屿港。后来,番船不能进入双屿,他们只得分别停泊在南麂、礁门、青山、下八各岛。

漳、泉地区的势豪之家看到自己失败了,又开始给朱纨出难题,他们竟然公开扬言被擒的人都是良民,不是贼党,想以此为动摇人心,迷惑更多的人。但这些并没 有动摇朱纨整饬的决心,他命令,所擒的贼党,情节轻的按胁从被掳的罪名加以处理,严重犯罪的则按强盗拒捕的法律进行处理。

但是,漳、 泉地区的事件多多少少地被嘉靖帝知道了一些,并有不少上疏到了朝廷。朱纨也立即上疏说:“现在海禁分明,不知由什么原因被掳,由什么胁从。如果以引进番导 来寇为强盗,海洋敌对为拒捕,我很愚昧,实在不能理解。”嘉靖帝看朱纨说得有理,于是给他一个特权,让他不需请示朝廷就可灵活处置、杀戮。

朱纨是一个执法非常坚决的人,那些势豪之家都感到恐惧,当然也引起了他们的嫉恨。日本贡使周良安顿已经定下来了,有福建人宣言应当放他回去。朱纨认为, 因为中国制驭诸番,应该遵守大信,双方争得十分强烈。朱纨说:“除去外国强盗容易,除中国强盗困难。除去中国濒海的强盗还容易,除去中国衣寇的强盗特别困 难。”

福建、浙江的人更加恨朱纨,竟然勒令周良回泊海屿,以等候贡期。吏部采用御史福建人周亮和给事中叶镗的话,上奏改朱纨为巡视,以减少他的权力。

朱纨十分愤怒,对朝廷的这种决定不服。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春天,朱纨向朝廷上疏说:“我整顿海防,稍有次第,周亮想侵削我的权力,致使我管的官 吏不肯听我的命令。”随后,朱纨又陈述了明国事、正宪体、定纪纲、扼要害、除祸本、重决断六件事情,语言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愤怒和不满。由于朝廷的士大夫们 有的先听了浙江、福建人的话,所以有的也不喜欢朱纨。

朱纨的上疏没有起到什么效果,他只得前往讨伐温、盘、南麂等地的倭贼,并且连战了3个月,大破敌军,还平息了处州的矿盗。

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三月,佛郎机国人到诏安进行抢劫。朱纨攻击擒获他们的头领李光头等96人,又用皇帝授予他相机处理的特权将这伙人杀害,并将情况报告给皇帝。但是,朱纨的这一行为及在给皇帝上疏的语言中又侵犯了各势豪家族。

御史陈九德抓住上疏擅自处置倭贼这件事,大做文章,说他擅自杀戮,根本没有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。

昏庸的嘉靖帝轻信了陈九德等人的一面之词,立即下令免去朱纨的官职,命令兵科都给事中杜汝祯考察审问。朱纨听到这个消息后,慷慨流涕地说:“我贫穷而且 有病,又意气自负,不能对簿公堂。纵使皇帝不想杀我,闽、浙人一定会杀我。我死,自己解决,不须他人。”朱纨自己写好墓志,作绝命词后,就饮药而死。

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给事杜汝祯、巡按御史陈宗夔回来,说是奸民拒捕,没有流劫之事,说朱纨完全是擅自杀害,建议皇帝定朱纨擅杀之罪。嘉靖帝没 假思索,下诏令逮捕朱纨,但是朱纨在此之前已经死了。让人痛心的却是,曾经与朱纨奋勇抗击倭寇的柯乔、卢镗等人一并被处死刑。

朱纨清 强峭直,勇于任事。他一心想为国家杜绝祸乱的根源,才被势豪之家陷害,朝野人士都为他的死去叹息。自从朱纨死后,明廷就取消了巡视大臣官职,朝廷内外都摇 手不敢说海禁方面的事情了。浙中卫所41个,战船439艘,军籍尽为耗散。朱纨将福清捕获的盗船40多艘,分布在海道,在台州海门卫的有14艘,作为黄岩 的外部屏障。副使丁湛全部将它们遣散,撤销防备放开海禁。不久后,海寇大作,侵犯中国东南沿海达10多年之久。

三、瓦氏夫人

瓦氏夫人,本姓岑,生于明治九年(1496年),归顺直隶州(今广西靖西县旧州村)土官岑璋之女。她自幼聪明好学,随父攻读读书,习练武艺,精通兵法。 她生性好打抱不平,以助人为乐。长大成人以后,按照壮族土官时代盛行的“官家与官家婚”以及壮族“婚姻不避同姓”的惯例,嫁给田州(今广西田阳县)土官岑 猛为妻。

嘉靖年间,瓦氏曾任田州州事,在职期间,克己励志,善理州政,招集流亡人口,安定社会秩序,发展农业生产,健义学,兴教育。 并培养了儿子、孙子等战将,都为国捐躯。其时,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,形势危急,他们在我国北起河北、山东,南至江苏、浙江、福建广东等地,进行严重 的侵扰和破坏活动。倭所到之处,大肆掠夺,抢劫商船,焚毁房屋,烧杀抢掠无恶不作,严重威胁着我国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朝廷征调骁勇善战的广西狼兵 (壮族土兵)赴江浙沿海抗倭。时田州土官(壮族世袭地方官)岑大禄因年幼不能任兵事,其年近花甲的曾祖母瓦氏夫人代曾孙主动请缨,率田州、东兰、南丹(今 广西西北部)7500名壮族子弟兵历时数月,跋涉数千里于嘉靖三十四年春(1555年)抵抗倭前线,驻防金山卫(今上海金山区境)。

瓦氏率狼兵与友军协同,重创倭寇主力,斩首、溺死敌倭4000余人,取得了抗倭战场上转折性胜利的王江泾大捷,成为威震倭胆的常胜将军。当时浙江巡御史胡 宗宪撰《筹海图编》中赞瓦氏用兵“能以少击众,十出而九胜”,“可死而不可败”。瓦氏在漕泾、金山两阻击战中,以寡迎众,毫无惧色,披发舞刀,纵马冲杀。 她那匹心爱的坐骑刀伤累累,遍体殷红,尾毛也全被敌人削光,但仍奇迹般地驮着她奋蹄腾跃,往来冲突于敌阵中,救出同胞,完成阻击任务。此后瓦氏的坐骑被壮 兵和家乡壮民传为神驹而传颂于桂西北民间。当地壮民还把瓦氏坐骑的雄姿刻画在许多生活器物上,借以缅怀他们的民族女英雄。壮族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的广 西田州壮族狼兵在抗击倭寇过程中连克敌兵,立下战功赫赫,被明嘉靖皇帝封二品夫人。

然而,正当抗倭战争取得节节了胜利,形势顺利发展 的关键时刻,领导抗倭战争的总督大臣张经被奸相严嵩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陷害入狱,致使抗倭部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。瓦氏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阴历七 月初含愤患病,特此告假还乡。获准后,乃班师回田州。瓦氏回到田州府署以后,便祭告家庙厚恤随征诸目兵丁,以示关怀和慰问。可惜不久,瓦氏就病逝于府署, 享年59岁,葬于州城东婆地(今田阳县田州乡那兰村)。墓碑至今尚存,上刻有“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”字样。

四、俞大猷

杰出的抗倭将领、民族英雄俞大猷,生于弘治十六年(1503),卒于万历七年(1579年),字志辅,号虚江,福建晋江(今泉)。他的祖籍霍邱(今属安徽),其祖父俞敏随同驱驰天下40年,为明朝 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,并受封为泉州卫世袭百户。后来,俞家情况有所变化。俞大猷少年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,但懂事的俞大猷十分好读书,曾经跟随王宣、林福学 《易》,后来又得知赵本学以《易经》推演兵家奇正虚实的变化,爱好军事的俞大猷于是又跟随着赵本学,学到了不少知识。由于俞大猷勤奋好学,深得老师赵本学 的赏识,赵本学著《韬钤内外篇》(即《续武经总要》的《韬钤内外篇》)及注解《孙子》,不传自己的儿子反而传给了俞大猷。由于他学习刻苦,不久后中了秀 才。后来,俞大猷的父亲去世,嘉靖十年(1531年),年仅28岁的俞大猷世袭祖职百户。他又从李良钦那儿学剑,从而使自己具备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文化修 养。

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俞大猷中了武举,升署正千户,担任守御金门(今福建金门岛)的职责。俞大猷刚刚到职不久,福建和广东 海域就有数百人进行暴动,俞大猷考虑到如果不及时扑灭这股势力,将会成为明廷的后患,于是立即上书监司陈伍山,论用兵二弊二便。但陈伍山却是一个独断专行 的人,听不进别人的意见,他看到俞大猷的上书后,怒气地说:“若武人何以书为。”(李杜:《征蛮将军都虚江俞公功行纪》,载《正气堂集》)陈伍山还对俞大 猷进行了军法处罚,杖俞大猷,免除了他所有的职务。在随后的六七年时间里,俞大猷一直,准备来日,为国家做贡献。

嘉 靖二十一年(1542年),中国北部的鞑靼内犯山西,朝廷下诏举天下武勇人才。俞大猷,兵部负责人看他是个人才,送他到宣大军门听用。到了宣大军 门后,俞大猷对用兵之法谈得合情合理,使宣大总督翟鹏折服。但翟鹏只是心里服了这个将才,表现上却不服,最终也没有录用俞大猷。俞大猷只得带着失望的心回 到福建,好在兵部任命他为汀漳守备。不久后,俞大猷就因为立下战功,升任广东都司署都指挥佥事。

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,由于倭 寇渐渐猖獗,巡抚朱纨认为俞大猷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,于是推荐俞大猷为备都指挥。此时,正值安南(今越南)入犯,广东总督欧阳必进奏请朝廷,留下俞大 猷,平定了安南的侵犯者。这年,俞大猷又平定了琼州(今海南岛)黎州人民的起义。

屡建战功的俞大猷逐渐被人们所熟知。嘉靖三十一年 (1552年),倭寇猖狂入侵,俞大猷被委以重任,被调往浙江,任宁台诸郡参将。在与倭寇的战斗中,俞大猷治军严明,多立战功。嘉靖三十三年(1554 年),倭寇盘踞在普陀(今浙江普陀山),俞大猷率兵围攻,半登岛,倭寇溃围逃路,武举火斌等300人战死,明廷对俞大猷的表现表示不满,命令他戴罪办贼。 不久,俞大猷因为立下战功,又恢复了宁台诸郡参将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俞大猷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。虽然升为副总兵了,但实际上他手里的兵不足 300人,当时由于到各地征兵还没有到达,而倭寇又正在进攻金山卫(今上海金山东南),在这种情况下,俞大猷战争失利。不久后,倭寇2万名以柘林为巢穴, 总督张经催他进攻。俞大猷思考再三,认为暂时只能按兵不动,并回信给张经,提出了御倭海上、内河和集中兵力全歼盘踞的倭寇的主张。张经对俞大猷的建议进行 了认真的考虑,并接受了他的某些主张。事实证明俞大猷的建议是正确的,不久,俞大猷在王江泾(在今浙江嘉兴市北),打败了倭寇,并斩倭寇1900余人,焚 死溺死的倭寇更是达到数千人之多。继而,俞大猷又在陆泾坝(在今苏州市境)打败了倭寇,并斩首千余人。以后,俞大猷又数次在海上击败倭寇,并且都有斩获。 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五月,53岁的俞大猷升为浙直总兵官,同时与倭寇战于吴淞江口(今吴淞口)斩首1500级,提升为都督佥事,第二年又升任都督 同知。胡宗宪诱俘勾结倭寇的汉奸王直后,王直余党仍然占据着舟山岑港(在今浙江定海西北)。胡宗宪命令俞大猷急攻舟山岑港的倭寇。俞大猷虽然取得了一些小 胜利,但因仰攻不利,又加上新倭寇的到来,最终没有攻下舟山岑港。正因为此事,朝廷将要免除俞大猷和参将戚继光的职务,并命令他们在1个月内消灭倭寇。于 是,俞大猷急攻倭寇,但是倭寇急忙造船逃跑,俞大猷军队击沉了一艘倭寇战船,其余的倭寇都流窜到了福建和广东一带。当时,俞大猷向胡宗宪请示,要他派其他 将领进行堵截合击,但是胡宗宪没有听从他的意见。战后,因为此事,御史李瑚弹劾胡宗宪,但胡宗宪把此事的责任都往俞大猷身上推,俞大猷在劫难逃了。俞大猷 被捕下狱,并被夺取了世荫待遇。好在锦衣帅陆炳阴出手相救,陆炳阴出千金给严嵩的儿子严世蕃,俞大猷才得救,但朝廷令他塞上立功。

于是,俞大猷来到大同,山西巡抚李文进向来知道俞大猷的军事才干,欢迎他的到来。俞大猷造独轮车,创车营。鞑靼内犯,李文进以兵车百辆,上骑3000,大挫鞑靼于安银堡。后来朝廷重新定论歼灭王直的功劳,俞大猷被免罪录用,并任命为湖广镇*参将。

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俞大猷被任命为南赣参将。当时广东饶平张琏起兵,攻陷城邑,多年不能平定。俞大猷由于镇压了张琏的起兵,擢升为副总兵,协守赣汀漳惠潮,后来又升为总兵官,与戚继光、刘显一起指挥了有名的平海卫大捷,斩杀倭寇2200余人。

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俞大猷来到镇南赣,第二年,由于抗倭的需要,朝廷命令他为广东总兵官。当时,潮州有倭寇2万人,并与汉奸吴平相为犄角,俞 大猷暂稳住了吴平,歼灭了倭寇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俞大猷又同戚继光协同作战,大败汉奸吴平于南澳。但吴平逃跑,俞大猷部将汤克宽等追剿不力, 俞大猷被免职。当时河源等地李亚元等人起兵,总督吴桂芳留下了俞大猷,并派他带兵讨伐,俘斩1.

04万人。因为平李亚元有功,俞大猷又复职为广西总兵官。隆庆三年(1569年),俞大猷讨平吴平余党曾一本,再一次升为右都督。隆庆五年(1571年),又镇压了广西古田僮族起义军,进世荫为指挥佥事。

俞大猷为将廉洁,但巡按李良臣弹劾其奸贪,结果俞大猷免除职务,回到原籍等候调遣。后来,俞大猷被任命为南京右军都督府佥事,还没有到职又任命他为福建 总兵官。万历元年(1573),又因失利被夺职。谭纶任兵部尚书后,重新起用俞大猷为后军都督府佥书,负责操练京师车营。万历五年(

157年),谭纶病逝。谭纶病逝的第二年,已经是74岁高龄的俞大猷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,得到允许。万历七年(1579),俞大猷回到家里后不久就病逝。

俞大猷一生扑在军事上,他的军事生涯坎坷而又复杂。他四为参将,七为总兵,大起大落,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,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。他为抗击入侵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勋,堪称民族英雄;他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暴动出力效劳,成为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。

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,继承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,他严于治军,持重用兵,先计后战,力求全胜,为发展我军古代军事学说作出了贡献,他所著的《正气堂集》《洗海近事》等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另有一段关于俞大猷的题外话也颇值一书,那就是这俞大将军可是见诸于正史的剑术高手,据说少林寺因为千年数朝几度浩劫,剑术典籍尽数被焚,至明时少林已 无人能使剑,后得知俞大猷乃是当世一等一的剑术高手,遂派几名最有慧根的青年高僧去向俞大猷求传剑法,俞大将军不是小气人,历时年,不吝相授。此事在他本 人的著作中多有提及。

俞大猷治军思想

俞大猷治军严格,特别强调军队要有节制,兵要成为精兵。他在《正气堂集》中 说:“节制二字,兵法之大要也。分数分明,步伐止齐八字,节制之条目也。七书千万言,十字该之矣。明此十字之义,于兵思过半矣。”“即谓精兵则不贵多。” “精兵一人可当百人之用。”从此处不难看出,要有精兵,要有节制之师,是俞大猷治军思想的核心。

为了建立节制之师,俞大猷主张一选二练。

所谓选就是选兵,要选那些目光有神,双臂能举起石头200斤以上的,年龄在20~30岁之间的人。他认为选这样的人进行训练,才能有成效。对那些准备作甲长的人,选拔时要求更高一些:年龄25岁以下,身体健康,思想敏锐。

他还特别强调练兵,认为手里有兵而不进行操练等于无兵,即使手里有精兵而不进行操练也会与弱兵一样没有战斗力,练兵而不精与不练相同。要是调集四方乌合 之兵,突然聚集应付敌人,将士不协调,进止分合的情况都不知道,必然是万战万败。抗倭战争中,明军之所以往往战败,原因之一就在于军队平时没有训练,今天 招兵,明天就驱使他们走上战场。这一弊端,应该痛改。

俞大猷总结了自己的练兵经验,具体指出了练兵应该练什么,怎么练。他认为:“练 兵必须先练胆,练胆必先教技。技精则胆壮,胆壮则兵强。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1《大同镇兵车操法》)要使士兵练技,首先,将领要学好技艺。如果自己不学好 技艺,就不能辨别教师教给士兵的技艺是真的,还是虚套,就容易受骗;士兵就难以学到真本事,当然也就练不出精兵来了。其次,教士兵使用木棍,练习手足攻击 之法。2个月初步掌握之后,再让他们学习其他兵器,再过2个月就可以应用了。但技艺看起来简单,实际这里“有虚有实,有阳有阴,有起有伏,有后人发先人至 之形,有致人而不致于人之巧,有一二势而变出百千势,有百千势而归于一二势,有一二言包括之而有余,有百千言形容之而不尽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1《兵略 对》),因此入门容易,练精难。要练精必须平时加强训练,积年累月才能奏效。第三,要练伍法(阵法)。俞大猷深谙古代阵法,他结合当时的情况,创立了叠 阵、夺前蛟阵和满天星阵,让士兵演练。这3种在不测情况下使用的阵法,奇正互变,相生相救,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,又有利于战胜敌人。士兵有较好的技艺,又 熟悉阵法,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把握,自然也就胆壮了。

俞大猷注意士兵的思想训练。他认为:“教兵之方,技艺为先,节制次之,而其要又在 于申明忠孝大节以化导之,使心知乎亲上死长之义。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1《大同镇兵车操法》)这就是说,练兵最重要的是使士兵懂得忠君报国,爱护官长。只 有懂得亲上死长之义,又有熟练的技艺,才是精兵。

俞大猷还特别注意军队纪律。凡“兵与民争理,虽直亦要将兵量责,其不直,最著者决要 重治一二,务令所到安堵,人不知有兵乃可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0《与王方湖又书》)。他在治军中还特别注意赏罚,他认为,赏罚二字是至要之方。但不能滥施 赏罚,要“赏在先,罚在后”,“苟不知各兵劳苦,全无鼓舞之恩,唯以威驱之,夫何足以服其心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1《广西选锋兵操法》)赏就要使士兵感 恩,罚就要士兵服威。

俞大猷挑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技艺、阵法、胆气、思想、纪律训练,并严格地实行信赏必罚,使之成为节制之师。俞大猷正是指挥着这种节制之师,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。

此外,俞大猷还提出了平时训练培养骨干,战时迅速扩大军队的主张。他事先选用30名义士,让他们到地方每人选募25岁以下,乖觉、勇敢,将来可作甲长的 兵9名。募兵的义士即为甲长,管束所募的9人,然后委派教师教练技艺及进止分合的战法。练成之后,要是遇到地方有情况,就会督促甲长及兵共300人左右前 去抵挡;要是遇到大量倭寇,则将270名士兵,都升为甲长,每人招募兵士9人,原甲长随即升为哨长,管9名新甲长和81名士兵。这样就将原来300人迅速 扩大为2730人。这支军队的骨干训练有素,可以抵御倭寇较大规模的入侵。

俞大猷战争指导思想

深谋远虑、功收万 全是俞大猷用兵的基本思想。他平时想到战时,战前想到战后,计定而后成,战则求全胜。他认为,“治乱之机,常相倚伏”(《正气堂续集》卷7《为恳乞圣明增 修武备以臻万世治安事疏》),因此要“治”不忘“乱”,平时要做好准备。万历初年的时候,由于隆庆和议和戚继光整饬蓟镇,北方出现了较好安定的局面。这 时,俞大猷提出要,加强北方防务。使北方形成“无事擅虎豹在山之势,遇警无临渴掘井之忧,真若泰山盘石,有万万年之固矣”(《正气堂续集》卷7 《为恳乞圣明增修武备以臻万世治安事疏》)。他认为,这可能与当时正在“汰兵”、“省财”不相符合,但是他说:“国家省财者,省其虚费之财也。省财则财 聚。聚财于无事之时,将以待有事之用。与其用之于有事之时,仓卒而无措,孰若用之于无事之先,以为有事之备,则从容而万全乎!”(《正气堂续集》卷7《为 恳乞圣明增修武备以臻万世治安事疏》)不仅在安定的情况下要考虑变患,就是在战争的情况下也应该有远谋。当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,他就指出: “大抵数年以来,诸台在地方唯日夜经理,以求救目前之急,故未有暇为一年之图者,而况二三年乎!不为二三年大举之图,徒求救目前之急,卒之兵未集而力不 厚,目前之急且未能解,将来之祸亦莫能遏。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9《请多调战船》)因此,俞大猷请求当时浙直总督胡宗宪要一方面要打击目前侵犯的倭寇;另一 方面要规划3年的攻守规模。

俞大猷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。他在平定农民和少数民族暴动之后,总是提出长治久安 的计策。他认为,过去用兵的人“不为善后之计,是以贻有今日之乱”,今“若不多方周处,以贻长久之安,得无取疑于后人哉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3《议添设松 源县治》)。俞大猷的所谓的长久之计,一般是设立行政机构,他在《正气堂集》卷13《添设上杭、三图县治》中说:“政必久然后能易其俗,民必亲然后能道之 善,唯县令乃可望其有此尔。”他不仅提出这些长治久安之策,而且着力实行这些看来不是武将分内的事儿。当时有人评价俞大猷说:“公为将,未事之先,则必周 万全之算;既事之后,则每垂悠久之虑。”(李杜:《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》,载《正气堂集》)

俞大猷主张战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,然后再集结优势兵力,不打则已,一打就必获全胜。为了获得全胜,俞大猷强调三点:

一是集中几倍于敌人的兵力,实行十围五攻。他曾经说过:“尝见两广用兵,每贼满一两万,必用汉土兵20万。贼虽甚寡,而我兵必甚众;贼虽甚弱,而我兵必 甚精,故每战必克。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8《与任复庵公》)他还说,打击倭寇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,而要认真分析情况,分哨明白,堂堂正正,四路合击,十围五 攻之势,大山压卵之形张,一定能取得成功。

二是集中物力,不惜用钱。俞大猷说,要求得一方永久的安逸,就要集中物力,以数年积下来的经费用于一举。

三是要有宽裕的时间,不应限以旦夕。行军打仗,不要急迫,而要从成功的角度出发,要是军队没有到齐,或者是军队到齐了而时机没有到,都不可轻举进攻。俞 大猷还特别反对一些人用《孙子》“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”的论述,催促进兵。他认为,《孙子》的论述只适用于列国相争的时代,不适用于后来。

在实战中,俞大猷十分慎重用兵,从不轻战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初,俞大猷身边有兵还不到300人,时任总督的张经命令他进攻2万多倭寇屯据的柘 林(在今上海奉贤南)。俞大猷认为不能进攻,并没有听取张经的命令。后来他在《正气堂集》卷7的《论不应张总督之调》说明了情况:“总督军门(指张经)之 命是亦欲卑职为儿戏之图,不敢奉行,未免取怪。卑职盖思,持重养威,迹涉逗留,罪也;儿戏顽弄,伤官损众,亦罪也。儿戏顽弄,屡坏屡甚,东南大事从此不可 复望矣。持重养威,使在我之势已张,计出万全,乃图大举,一鼓成擒,可坐算而见效也。卑职于二者之罪计量已审,故宁舍彼而儿此。”后人对俞大猷的此举也进 行了评价,说他是可杀但不能使军队进攻而不胜。这是较为恰当的评价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的平海卫之战也是这样。俞大猷率兵到达兴化府地区后,没有 急于进攻。他当时写信给戚继光说:“猷与贼垒,不肯轻战,专候公大兵至,并力收功。世人皆以猷为怯为迂,唯谭二华及公能识猷心。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5 《与戚南塘书》)正因为如此,俞大猷蒙受了不少怨言,以致最后戚继光、刘显都进功加爵,而俞大猷只是象征性地受到了一点儿赏赐而已。实际上,平海卫整个作 战意图都是按俞大猷的作战意图进行了,获得了全胜。

在战术上,俞大猷一般采取集中兵力,断敌退路,四面包围,正面进攻,全歼敌人的战法,也就是主要用正兵。俞大猷主张集中兵力,他说“十指分凿,不如合拳独击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15《论抚河源剿从化机宜》),同时还要力图分散敌人的兵力。

俞大猷海边防战略思想

俞大猷是名副其实的抗倭名将。

俞大猷在海边长大,熟悉水道,袭职之后就在海滨、海岛供职,特别是任宁绍温台地方参将后,又直接同倭寇作战。多年的斗争实践,使这位有战略头脑的军事家,提出了一套海防战略。概括起来,就是御海洋、御海岸、御内河、御城镇的多层次、有纵深的防御战略。

俞大猷认为,大洋是倭寇入侵的必由之路,倭寇分散而来,到沿海聚齐后,登岸劫掠。所以第一,要乘倭寇刚到海岸时打击他们,使他们站不稳脚跟。第二,倭寇 擅长陆战,要是让倭寇上了岸,再与他们战争,想取胜就变得困难多了。第三,承平日久,内地百姓只要看到倭寇到来,就会鱼惊鸟散,所以把倭寇歼灭在水上是最 好的办法。所以,要在沿海屯扎陆军防止倭寇登岸。但陆军的屯扎一定要在要害的地方,或者是敌人可登岸的地方,先处战地,以逸待劳,才能奏效。倭寇深入后, 必然抢内地船只,然后水陆兼进,所以内河水兵战船成为急需考虑的地方。南直隶地区,沟河交错,水港相通,人行不便,舟行无滞。所以整修河船,时刻准备打击 倭寇,成为上策。整修河船,在船上搭战棚,船旁加遮板,多备弓弩火器,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然后等待时机消灭敌人。如果一时没有可乘之机,则逼近敌船,进 行牵制,使倭寇不敢深入劫掠。同时,将各地的桥梁拆除,使倭寇陆路也难以前进,而明军则用船载来陆兵,对倭寇实行水陆夹攻,将他们歼灭。俞大猷还认为,固 守沿海城镇,使敌人不得内侵。沿海城池,以城为营,利则出战,不利则守,牵制敌人,使倭寇不敢深入内侵。既不敢内侵,又不能久留,倭寇必然退去。

俞大猷提出的御海洋、御海岸、御内河、御城镇的海防战略,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水上防御,包括海洋和内河。他以御海洋为“急务”,为“上策”,认为“防倭征 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,卒未见有奇效,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之于海,则倭患可以渐息”(《正气堂集》卷7《论海势宜知海防宜密》)。从这点出发,俞大猷主张 大力发展水军,水兵占兵力的7/10,而陆兵则占3/10。然后命令水军驻扎于倭寇入侵必经的岛屿,如陈钱一支,马迹、丁兴一支,羊山、许山一支,形成梯 次防御体系,倭寇来的时候攻击他们,倭寇逃走的时候就去追他们,只要倭寇来就攻击,逃的时候就追击,还怕倭寇不灭亡。俞大猷多次督兵船进行海战,深信在海 上,包括远海完全可以歼灭入侵的倭寇。这点既不同于《筹海图编》作者郑若曾近海歼敌的主张,更与戚继光提出的“水陆兼司,陆战尤切”不同。这充分说明了俞 大猷善于运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军事原则。此外,俞大猷还强调要胜利,渔船得在海上抵御倭寇。当时,他提出了对于沿海渔民“听其采捕,因而为兵”的主张。 但渔船太小,难以抵御倭寇,于是他命令渔船大的25只另造1只大楼船,小的50只另造1只大楼船,这样大小相配,各有所用。整个沿海有数千只渔船,可造一 两百只大楼船,形成了一支很大的海上防御力量。

招聘

找工作

招聘网

找工作